罚款六十万毛毛雨!专家建言严惩科创板造假主体

首批科创板IPO申报名单即将揭晓。

就在3月21日,民生证券科创板申报材料被退回的一则传闻引发市场密切关注。不过,据民生证券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传言不属实,公司内部没有收到关于劝退的类似通知,若有通知会第一时间公开。事实真相如何,待上交所公布受理信息时,就一目了然。

此前,该公司率先对外宣告完成了两家科创板企业的申报材料提交工作,分别为广东利元亨和江苏天奈科技。

无论如何,科创板实行注册制都将对投行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科创板制度设计引导投行在新股定价和配售制度等环节发挥核心作用,从单纯依赖牌照优势向打造定价能力、业务能力和资本实力等综合竞争力转型。

新经济e线获悉,在近期召开的2019年保代培训班(科创板专题)上,监管部门负责人也一再强调,要压严压实中介责任,中介机构是否勤勉尽责中注册制能否顺利落地的重要基础。

“在当天保代培训会议上,监管部门要求保荐机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做到尽职履责、审慎推荐。”一位投行保代告诉新经济e线,“从立项、内核、保荐、持续督导、跟投等方面切实做好承担严格把关责任的准备。”

不过,另有业内专家对新经济e线表示,“个人认为,科创板在加大中介机构责任的同时,首要的是要解决发行人主体财务造假处罚力度的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到头来‘一地鸡毛’。”

该专家进一步指出,实际上,现在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此形成震慑。按照《证券法》第193条的规定,如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则相关责任主体可能被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

“区区60万元的罚款只是‘毛毛雨’,对造假上市获得的巨额利益来讲,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对他们来说,这是无所谓的。”对此,该专家直言。

严惩体系化造假

值得关注的是,在监管持续加强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之所以屡禁不绝,巨大的利益驱动、低廉的造假成本、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现有措施是治标不治本。”上述专家告诉新经济e线,“我们注意到,目前某些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有进一步升级的态势,甚至是体系化造假,这一现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对此应该加以严惩。同样,科创板应该从源头加以防范。”

据Wind资讯显示,自199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A股市场共有381家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597起。

统计各年份违规案件的发生频次情况发现,在1997-2018年这22个完整会计年度,仅有2003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的违规案件较上年有所减少,而自2014年以来,上市A股每年的违规案件均呈现出快速攀升态势。

特别是2018年度,涉及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的上市公司违规案件就已破百,高达169起,而2019年一季度,违规案件目前就已暴露了28起。

让人诟病的是,在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所获得的收益很高,即使被查处,违法成本也很低,顶格处罚也不过60万元,与违法谋利数动轧千万、数亿元相比,这点惩罚显然是“毛毛雨”。

还有,对中介而言,造假的“敌人”太狡猾。前述专家称,表面来看,发行人造假背后,所有程序都是到位的,包括客户、供应商全部都配合造假,甚至还有银行配合盖章,明明账上没有存款,但银行盖章却说有。

“发行人是主体,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高管的追责。同时,还加大对配合造假的各方的责任,包括供应商、客户、甚至银行、当地政府都要被追责。只有加大对各方追责,才有可能保证发行人出来的报表是真实的。”对此,该专家直言。“如果发行人造假要罚款6000万元,甚至还要被减刑坐牢,那造假的概率自然会大大减少。”

因此,在发行人造假动机基本消除之后,如果还存在类似情况的话,再谈加大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若客户、供应商等配合造假,那就要追究客户、供应商等方面的法律责任;若中介机构履行程序、做到勤勉尽责的话,那就不应该被追责。

担忧“一地鸡毛”

另据新经济e线观察,在已经浮现水面拟冲刺科创板的候选企业中,不少系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而来。而这与最初市场预期为国内科技新锐独角兽量身定制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落差。

截至目前,多家独角兽们对于科创板的态度暂不明朗,如云从科技、商汤科技、寒武纪、柔宇科技、大疆创新、碳云智能等大多表达了对科创板的兴趣,但还没有正式对外宣布在采取实际行动登陆科创板。

如今,到了要冲刺的时候,却发现第一批申请的公司很多又是听都没听说的,虽然在行业内或小有名气,或者是潜在的“小巨人”,但比起一开始预期的寒武纪等公司还是差了一截,这是事实。

“科创板云从在考虑,但目前没有明确的进度可以公开。”对此,云从科技一位内部人士亦告诉新经济e线。

此外,另有市场人士表达了对于科创板急速推进后是否会“一地鸡毛”的担忧。截至目前,除了各省市推荐的科创板后备上市名单以外,最活跃的居然是想从新三板转板而来的企业。

如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就表示,武汉市目前有52家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此前,陕西西安高新区金融办就发布了28家筹备上科创板的企业名单。若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平均按20家后备企业计算,这个名单就会超过600家。

想当初,新三板也曾有意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架构打造“中国版纳斯达克”,而且也是注册制、低门槛,企业多以科创型为主,和现在的科创板设立初衷高度吻合,但交易制度和二级市场准入门槛却让新三板现在成为了“鸡肋”。

试问,这些挂牌企业在新三板都没人眷顾,难道到了科创板就真的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万人迷”?

“我们也关注到了这一趋势,如果新三板企业一、两千万净利润都可以上的话,那科创板未来很有可能会‘一地鸡毛’,其质地反而会不如创业板。”对此,一家证券中介机构负责人对新经济e线表示。“不过,如果连创业板的上市标准都达不到,就想上科创板的话,恐怕不太现实。但也不排除会有个别这样的企业混进去。个人认为,上交所还是会严格把关的,科创板企业有严格的行业选择标准。真正能上科创板的企业还是要有独特的、领先的技术。”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罚款六十万毛毛雨!专家建言严惩科创板造假主体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