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判断平台是否安全的“两类结构”

  近3个月来网贷行业雷暴连连,其中不乏巨雷、怪雷、躺枪雷。很多行业的早期大佬和名人纷纷倒下,退隐的退隐,消失的消失。本人的投资也从10月国庆假开始不断的减仓,到今天执笔之时已经减至年初的四分之一仓位,目前在投平台骤降为5家。

  究竟什么样的P2P平台安全?这是自网贷行业产生之日起一直热门讨论的话题,也是网贷行业永恒的主题。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分析角度。本文结合2014年的雷暴状况,重点讨论与平台安全高度紧密的“两类结构”,既警示投友们投资过程多角度分析,也提示P2P平台发展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健康。(纯诈骗的平台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第一类结构:业务结构。平台什么样的业务结构是健康的结构?简单分析就不难得出,相对小额、分散、业务类型丰富的业务结构是健康的结构。本身互联网下的P2P特点就是短、平、快,是主题金融行业的补充,而不是抢主题金融机构饭碗,国家层面和市场层面均受欢迎。这种类型的业务风险分散、变现能力强。

  相反,大额的、业务类型集中的结构,是很不健康的。这类大额的业务通常涉及工程、企业、房产、经营等,这种业务本身暂且不讨论其安全性,就额度和周期而言不适合目前P2P网贷的投资习惯,必须要进行额度、时间双重拆标。项目一旦经过拆分,立即进入一种高度紧张的资金链困境中。(具体参照我的上一篇文章《到底什么是网贷资金池?》)。依赖的就是后续不断的投资人气以及自身充足的兑付金储备,和项目本身已无多大多关系。而网贷人气是最不靠谱的事情,如果忽然中间没人“接棒”,马上进入提现垫付周期,危险凸显。

  小额、分散、业务类型丰富的短平快结构是相对健康的,最终安全性拼的是风控水准,风控水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容易量化评判的。而大额、拆标的业务是相对危险的,最终的安全性拼的是平台人气热度,不确定性极高。

  第二类结构:投资人结构。这几轮倒闭的平台大家有目共睹,从某融、某贸,到某汇,还有躺雷的若干平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度依赖于某人或者某个群体的人气。(当然,业务上存在的重大问题不在这讨论)。今年6月,我受邀去深圳某平台考察,平台老板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何摆脱大户的绑架和如何摆脱某投资团队的绑架”。而同样的问题在随后的几次考察中又被多个老板提及。可见,去大户化和投资人结构分散化,是摆在平台面前的共同问题。早期平台起步阶段人气不足,平台无节制的依赖于某个群体也是无奈之举,但是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平台运营者必须逐渐丰富自己的投资人来源和资金来源。

  为什么投资人结构这么重要?一个平台如果强烈依赖于一个群体、一个舆论山头,它的资金流就紧密依赖于某位甚至某几位“带头大哥”的投资意愿,一旦这个群体的投资资金占据这个平台资金流的5成以上,再加上平台的业务不够健康,那么该平台对这个群体的资金依赖是直接要命的。刀架脖子,小命在人家手里,那就只有挨宰的份。再回头看看倒闭的平台,一个“名人”出现一点信用危机(网贷江湖,谁会永远没有故事呢?),会被迅速打下神坛,舆论高点瞬间崩溃,完全依赖他影响力的平台会大量挤兑、疯狂撤资,甚至严重波及到关联平台。无独有偶,上周刚刚考察的一个平台,老板告诉我说:前期某大群的打新族集体撤退后,尽管平台略有资金动荡,但是情况完全可控,顺利的挺了过来,完全得益于投资人结构和来源的丰富。那么一个平台多少额度的投资人是忠诚度最高、最有效的投资人?一个平台的投资人结构如何丰富和坚挺,我会结合数据分析再专门写文论述。

  平台业务结构的健康和投资人结构的健康,是平台安全重要的指标和评判标准之一。各位投友在投资的时候,要尽量多的获取这两类结构的信息,综合评价平台的安全性。P2P平台老板们在平台发展过程中,也要给自己的业务做好明确定位、给平台资金来源的持久和稳定做好明确的规划。

  (文章系作者授权发布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论判断平台是否安全的“两类结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