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实用!一个适用于多数投资的小知识

因笔者涉足投资领域十多年,读者中也有各类金融同行,所以文章选题不局限于互金领域。特别对于P2P,因其尚未足够成熟,笔者会更加严谨撰文。读者们不妨多些视角,跳出某一细分市场去思考和观察,也会少些患得患失。愿抛砖引玉,与大家多些分享与交流。

我们在谈理财、基金、股票、外汇、期货等投资时,经常提到一个词语【基本面分析】,你必然会去看很多信息,比如宏观数据、GDP、CIP、PPI、PMI,社会消费品总额、工业增加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行业数据、库存、总供给、总需求……等等各种各样的数据。

很多人会惊讶,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有零有整还有小数点,数据准确吗?看了有何意义。

首先,统计数据是用专业方法计算而来的,并非将各种基础数据直接汇总。很多数据靠加法汇总,永远也统计不出来;或者加法汇总得出的数据,需耗费相当大的成本和时间,也就失去了意义。比如,你现在去算2010年的GDP准确数据,是算不出来的,100年后也计算不出准确数据。

其次,统计数据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它并非100%的准确数据,是有误差的,有可信度概率的,可以说是一种预估的数据。统计方法预估出来的数据是一个区间值,而我们都统一使用中值,比如GDP、PPI、CIP,统计局公布的都是中值。

既然数据不准确,看了也白看,是吗?

专业人士不会只关注数值本身,因为单一数值没有意义,主要是通过比较来观察事物的变化趋势。统计数据的意义,是假设统一统计口径下的误差是相近的,这种相近可以忽略不计,以此来判断事物的整体变化方向。

打个通俗的比喻:秤不准没有关系,用同一把秤和同样的方法,可以秤出物体的质量变化趋势。我们在乎的是这个物体质量到底发生了什么方向的变化:增加、减少、增加的比例、减少的比例,而不在乎物体的准确质量多少。

关键是统计口径一致就好,别纠结数据准不准。

比如,我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大豆消费量与美国USDA统计的数据是有差别的,谁正确?谁也都不敢说自己的是最正确的,因为正确的数据永远算不出来,他刚算出来,我今天晚上立马吃半斤大豆,他的数据就错了。我们看数据,不是看单一数据,要在统一口径统计下的历史数据做比较,发现整体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比例,关心准确数据没有意义。

每次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数据,必然有许多读者留言乱喷:有零有整,还精确到几个小数点,说得和真的一样!他们大多数根本不知道统计数据如何而来,代表着什么含义。如果统计局公布一堆样本数据,告诉你样本数据的大小、抽样的方法、如何取置信区间、取多少、统计方差多少、可信度概率多少、采用什么方法验证、验证值多少、预估上限和下限多少、中值多少、修正方法是什么……一堆数据抛出来,估计许多人立刻傻眼,但一样会骂故意拿专业忽悠人。殊不知,骂街往往体现自己的无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中值,才会有零有整有小数点。

知道统计数据存在误差,对我们做基本面分析并无多大影响。比如,统计数据的结果与之前数据变化很微小,不大,可能是整体发生的变化本来就很小,也可能只是误差而已,根本没什么变化。只有连续多次的统计数据向某个方向运动,才可以看出变化的趋势。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有时候数据公布明明是利好,行情就是不动。因为数据变化太微小了,难以判断是误差还是真利好,市场当然没什么反应。这时候别认为市场在和你做对,气急败坏说数据没有用。另外,市场之前是否已有预期,公布数据是比预期好,还是不及预期,不能光看数据的变化。

正如某日的美国农业部报告:上调期末库存,利空,结果行情不跌反涨。为何?因为数据的上调幅度太小,远不及市场之前的预期,而预期已经提前反应在了市场上:行情先跌了下来,之后公布数据不如预期,行情回归了一点,自然就合情合理了。

本文作者:剁椒燕窝;公众号:duojiaoyanwo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很实用!一个适用于多数投资的小知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