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去刚兑洗洗地!警惕投资“舒适区”

从去年底银监会发出57号文件要求网贷平台取消风险备付金,明确“去刚兑”开始,投资者们空前一致地骂声一片,我们拿血汗钱来你们平台投资,凭什么不给我们兜底?良心呢?

风险备付金:是指网贷项目出现逾期后,由平台使用风险备付金为投资者还本付息,实质是一种保本保息承诺。

去刚兑:简单来说就是监管规定,投资理财项目在宣传和政策上均不得给予“保本保息”的承诺,原则上由投资人自担风险。

不仅如此,去刚兑还不止针对网贷产品,去年11月17日,央行等五部门的发出指导意见稿,指出资产管理产品应当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的“保本保息”也被打破了。

两个去刚兑意见一出,网贷和银行理财隐藏已久的坏账问题终于暴露在大家面前。

先是陆金所1.4亿资管计划违约,又有交行某3亿规模的理财产品退出,再是招行一只10.4亿规模的理财产品发生逾期。让投资者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去刚兑的威力: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在大家心目中都是个绝对的“舒适区”。投资者啥也不用操心,有保本保息的承诺兜底,只管闭着眼睛投资拿收益。

这下突如其来直面风险,让躲在保本保息温床中的投资者们一时难以接受,各种愤怒,抗拒直指去刚兑政策。

没了可以“闭着眼睛投资”的理财产品,对风险就束手无策了?

其实,我们原本对风险有着本能的敏感,只是这种本能被各种理财产品争先恐后的“兜底”搞得退化了。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假如你的一个朋友A,这人为人仗义,办事靠谱,能力也不错,家里临时有事需要周转,向你借钱,你会怎么做决定?

一般人可能都会考虑,A有稳定工作,有还款能力,人品靠得住,不会借钱不还,帮他一把吧,做了好事还能赚个人情,这钱可以借。

可如果另一个朋友B,也来跟你借钱,此人游手好闲,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主要还好赌,上次跟你借的钱还没还,你还会借给他吗?你可能冒着友尽的风险都会一口回绝。

这个决定借不借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评估风险,在理智的情况下,我们本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可实际情况不像1+1=2这么简单,还会有其他因素来“扰乱”你。

比如,这时候朋友B跟你承诺这次肯定会还钱,还给你3分利息。你一想反正钱闲着也是闲着,还能赚钱,也不是坏事,但万一他不还……

犹豫之时朋友B拉来C做担保,保证B这次一定会还钱。你会想,我不信B,但可以信C,这下可以放心赚利息了!

你看,就是这些承诺、额外收益、担保的“诱导因素”,它们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舒适区”,让你逐渐远离了B其实根本没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事实,结果可想而知。而当违约真正发生时,任何的承诺、利息、担保几乎都形同虚设。

我们对“保本保息”、“兜底”、“风险备付金”的依赖就正如精神上的舒适区,使人对风险的敏感逐渐退化,从而无视了理财产品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看到了风险备付金“兜底”的承诺,就看不到平台数据的各种不合理,看不到信批的漏洞百出,看不到背景股东的作假,看不到高收益背后的风险……

而一旦决策失误,又如同幼儿一般惊慌失措,脆弱不堪。

这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理财产品无底线迎合投资者胡乱承诺,另一方面投资者依赖承诺一次次无视风险,最终演变成虚假承诺与冲动投资的反复纠缠,投资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在本站平台检索中,输入“风险准备金”、“问题平台”两个标签进行筛选,赫然出现159个平台,这些原本承诺了风险备付金的平台,有的跑路,有的无法提现,有的已立案侦查,不知道当初有多少投资者被风险备付金编织的稳赚不亏的美梦忽悠进来,如今却梦醒在血本无归的现实里。

财姐想说,还在幻想稳赚不亏的人们,真的要走出“舒适区”了,不再到处寻找一个不那么靠谱的“兜底”。只有当兜底的责任落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才会理智地去考察平台的背景资质,银行存管,风控措施,项目披露,交易数据等等本该被注意的东西。

“去刚兑”政策说明中提到:让适合的投资者购买恰当的产品。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迫使投资者群体学习理财知识,提高理财能力的政策。

毕竟大环境的改善,要从平台的监管合规,和投资群体的理智成长,两个方面共同去实现。虽然最初投资者可能要经历痛苦期,但换来的必然是理智的回归和投资技能的成长。

如果有一天圈钱网贷、传销、庞氏骗局再也不能得逞,或许不是因为监管的面面俱到,而是那些谎话编织的美梦再也关不住投资者的理智!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为去刚兑洗洗地!警惕投资“舒适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