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P2P投资人都会有的3大误区!谨防入坑

P2P理财从默默无闻的萌芽期,经历过野蛮生长,到现在进入了强监管的时期,很多投资人也不再是当初的小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当我们以为找到了一样评判平台靠谱程度的标准,然后这个标准就会狠狠地呼两巴掌过来,告诉我们:迷信XX?别傻了!该雷还是要雷,该跑还是要跑的。
  
  例如,从一开始的国资背景,到银行存管,再到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风险备付金。
  
  经过血与泪的教训,很多投友都学精明了,一般的妖魔鬼怪已经没法骗到投资者。
  
  但是在跟投友的交流当中,老扎发现:大家在投资P2P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误区。
  
  老扎发现,不少投友都会有以下3大误区,今天拿出来和大家分析一下。
  
  1
  
  误区一:迷信平台的股东一定会兑付?

  
  过去有很多平台为了能够吸引投资者的资金,通常都会打着“低风险,高收益”的旗号。
  
  以前,低风险的表现方式五花八门,但投资人们相信得最多得是这个:如果平台出事了,平台股东一定会给我们兑付。
  
  其中最出名,也是最有公信力的国资或者央企控股。
  
  但凡平台能跟国资扯上关系的,都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我们有个国资大爹,如果没有的,也会想尽办法动用资源,来获得一点国资DNA成为自己的背景背书。
  
  但是,这一个现象很快就被国资四大邪教打破了,多少投资人用自己的血汗钱来说明一个事实:国资背景也不是百分百靠谱的。
  
  (网贷四大邪教之一的华信系)
  
  (网贷四大邪教之一的华信系)
  
  有部分投友可能高呼:这是假国资股东,既然是假的爹,当然不会给投资者兑付啦。
  
  那真股东是不是就一定稳,一定会给投资者兑付兜底了呢?
  
  合拍贷,相信有不少投友都会听过,我们先来看看这家平台的宣传语。
  
  (上市公司+国资系双背景)
  
  (对外宣称的0逾期,0坏账)
  
  官网称:“合拍贷是由国有央企、国有信托公司以及本土金融界资深人士共同参股筹办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平台于2014年9月18日上线,总部位于金融中心上海繁华的南京西路。数据显示,截止出事之前,合拍贷历史累计成交量逾11亿元,累计注册人数26万人。
  
  而当时本站数据显示,合拍贷待还金额超过1亿元。
  
  就是这么光鲜亮丽的外表,最终的结果竟是老板被抓,老板娘卷钱跑路,涉及金额千万。
  
  老板娘跑路后,平台也宣称,虽然已经停止运营了,但是平台的资金是足以应对兑付的。如果事情真的顺利发展,上市+国企背景也许真的很靠谱呢。
  
  而事实呢?在经过股东会议后拟定的兑付方案竟然是:
  
  1)自本方案兑生效之日起,一个月内兑付已到期投资本金的10%,未到期债权在到期当月的月底进行本金10%的兑付。
  
  2)自投资人债权到期后6个月内,哲辉金融一次性向投资人支付债权本金的40%,余额不再兑付。即与第二条(一个月内兑付已到期投资本金的10%)合计兑付50%的本金。或自投资人债权到期后6个月内,哲辉金融向投资人再支付债权本金的10%,即与第二条(一个月内兑付已到期投资本金的10%)合计兑付20%的本金,3年以内以现金或同等价值资产兑付剩余本金并按银行同期存管利息计息,即合计兑付100%。
  
  简单说,经过这些股东的磋商之后,要么接受只兑付50%的结果,要么就是等三年,但是不知道能否全额兑付。
  
  不少投资人也接受了这种清盘方案,但据扎先生最新得知,这个清盘方案最终也没有得到执行,甚至后面出现了上市股东和国资股东都纷纷甩锅的情况。
  
  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就算背景有上市公司+国企,真出事了。这些上市股东,国资股东都不一定真的会兑付。
  
  所以,不要迷信股东兜底,刚兑的传说了。
  
  讲到这里,有很多投友可能要给老扎丢鸡蛋了,不兜底,谁还投资?不兑付,平台拿什么来给投资者信心?
  
  很抱歉,从3月28日的资管新规来看,不刚兑就是政府监管的态度。
  
  具体是怎样表现呢?
  
  以前,小明在水果店(P2P公司)买了一个橙子(投资产品),如果回家发现这个橙子里面坏了(逾期,坏账),水果店承诺,一定会赔你个新的橙子(兑付/兜底)。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政府明显表示,水果店是没有义务甚至是禁止在橙子坏掉的情况下再赔你一个橙子的。
  
  你自己买的橙子,需要你自己负责,好的就吃掉,坏了就自己扔掉。再大的水果店也不可以以这种承诺来吸引客户来买橙子了。
  
  请不要再迷信股东兜底了。再大的平台,自身也不会为你兜底,但作为大平台本身还是有其他方法可以保护到投资者的利益,例如接入第三方担保公司,接入履约保险等等,这个就是后话了。
  
  只是在以后投资选择P2P产品的时候,不能盲目地把大平台背景作为唯一的投资原因了,再大的背景也不一定会为你的投资兜底。
  
  2
  
  误区二:P2P利率就应该高?

  
  P2P行业初期,平台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吸纳资金的需要,很多都是在做烧钱赚吆喝的买卖。
  
  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眼光,很多平台甚至给出年化24%的利率。
  
  相比于那个时候只有4-5%年化的理财产品,当时的P2P利率实在太恐怖了。
  
  这也是很多投资者转投P2P最赤裸裸的原因——投P2P赚得多啊。
  
  加上平台宣传的低风险,谁不想赚这个钱呢?
  
  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依然普遍存在,传说中的羊毛党也就应运而生了。
  
  很多中小型的平台会通过广告公司进行高额返利,而平台这种行为也就是俗称的放毛。
  
  这种做法造成现象就是,投资者的胃口都被喂大了。
  
  认为P2P的利率就应该在20%左右,更有专业薅羊毛的投友已经进入了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
  
  在这里,老扎知道劝也没用,只能道一句祝你好运,赚了是你眼光好,输了也请愿赌服输。
  
  只是,互联网的金融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改变不了金融本质的风险。
  
  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是投资规律,你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在监管出台以前的P2P行业一直呈现的是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盛世”。
  
  这个“盛世”终究会在监管枷锁之下,慢慢回归到金融的本质。
  
  既然,你想要低风险,你就需要接受相应的利率,不能再拿着以前那些虚高的利率来作为投资的指引。
  
  总而言之,不要再抱着以前那个期望收益投P2P了,与其一直观望,不如适当地调低期望收益,获取相应的收益吧。
  
  3
  
  误区三:过了备案,就一定稳?

  
  2018年注定是一个备案年,很多事情都绕不开“备案”这事。
  
  由于备案合规的过程冗长,且影响深远。很多投资者就盼着,自己投的平台只要过了备案就一定稳了。
  
  因此,当我们更新了一些预警平台的备案信息的时候,很多投友就会问:这平台不是预警了,还备案?是不是就稳,可以投了?
  
  首先,通过备案,对平台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情,备案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从侧面反映了平台的实力。
  
  但是,备案过了,往后的日子里,平台运营的好坏,赚不赚钱,关键还是平台自身的经营情况。
  
  就像你考汽车车证一样,通过国家认证的考试后,获得驾驶证,只是证明了你有一定的驾驶能力。但是如果你由于违规驾驶或者不小心出了交通事故,国家会给你背锅吗?
  
  所以,不要把通过备案看作平台的免死金牌。
  
  如果本身实力不过关,底层资产实力不够,平台就算通过备案,未来也一样会有倒闭的危险。
  
  P2P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其普惠金融的属性以及填补传统金融空白的特点已经获得了政府的认可。
  
  P2P这个小伙子还是可以的,只是以前的你搞出太多大事情了,现在要参与游戏,就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
  
  而大家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也不能迷信某一方面,所谓一叶障目。
  
  只有在选择平台的时候,综合底层资产,平台实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最终做出投资决策。
  
  这样才是最稳健,最科学的方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90%的P2P投资人都会有的3大误区!谨防入坑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