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时间,讲述我与保险那些事

我的家在一个离城市很远的农村。


尽管农村十分贫穷落后,但我们早已习惯,相对于八三年土地承包到户之前需要借粮下锅的日子来说,分到土地后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让人感到很满足了,因为满足所以幸福;因为满足,所以止步于温饱。


没有高深的文化、没有经济概念、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健康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意识,是那时候大多数农村人的共性。所以就温饱而言,风和日丽时是岁月静好,一旦有个疾病或意外发生就是造化弄人、命运多舛了。


倘若不幸发生到别人家里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家里才是悲剧,这悲剧就像一颗石子落在水中,除了引起几圈涟漪成了别人闲聊的谈资之外,一切如常。


一九九四年我读小学四年级,父亲突发脑中风导致偏瘫,好在发现和救治都及时,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但长期吃药以预防复发自然是少不了的。


那个年月没有听说过“保险”二字,所有医药费都是自付,本来只是个温饱而已的家庭条件,一下子要拿出很多医药费,就只好向亲戚朋友们借了。辛辛苦苦十几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绝不是段子笑话,也不是危言耸听,贫困是落在每一个拮据的日子里的。


那时候一套母亲亲手缝做的棉衣裤,加上小姨给的一件旧外套我一穿就是一个冬天;最难的是家里拿不出我要上学的学费,总是拖欠着学校,一拖再拖;为了省钱,中学住校的时候一个冬天都只吃从家里带来的凉馒头,以至伤了肠胃至今体弱。


应该是在临近2000年的时候,先后有几家大保险公司的分支小机构发展到我们乡里了,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做了那个年代最早的保险代理人。


尽管农村人对保险不了解、不接受;虽然困难重重且业绩较少,母亲还是坚持做了多年。


那时候常常会听到母亲跟别人讲保险,走到哪讲到哪,也会听到母亲说谁谁家获得了理赔,对人家来说也算是雪中送炭了。我也是在那时候有了一点保险意识。


我最早要给自己买保险是大学毕业不久,因为做销售工作总是会在市区的马路上行走,望着来来往往的汽车川流不息,恐怕自己有了意外以至于父母却什么都没落下,于是马上给我母亲打电话,让她帮我买一个意外保险才算放心。


其实那时候的意外险只是一张小小的意外卡,一年的有效期,保费是50元或者100元,保额不过是一万或两万而已,跟现在市场上能够满足身价需求的定期寿险完全不是一码事。


二零一二年我有了一个女儿。虽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可自己的身体却始终瘦弱多病,走在风中都怕被刮跑了。那时候最多的担心是我若病倒了,如果老公靠不住,总不能让上了岁数的父母再去借高利贷吧?


还有,万一我若不在了,我的女儿怎样才能衣食无忧的顺利完成学业?我曾受过的苦难不能再让女儿经历,思来想去后买下了我的第一份大病保险。有人说买保险会上瘾,其实是因为感受到医疗费越来越贵,而自己所买的保额真的是太少,所以后来又陆续给自己和孩子及她爸买了几次保险。


唯一遗憾的是因为父母的身份证年龄都在六十岁上下(比实际年龄大,但又不好更改),买大病险的费用太高,而且已经起不到保险的杠杆作用也就没买。


早些时候年龄尚可,我母亲自己又做保险代理人,却没给自己和我爸买,毕竟要供我和弟弟先后读大学,家里向来入不敷出的,也就顾不上买保险的事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后来我们长大了,他们却不合适买大病险了。


说到医疗险,到底是当时懂的不够多,原以为买保险就一定是买大病险,而医疗保险是消费型的,只管一年的时间,如果一年之内不住院,所交的保费也就打水漂了,哪里知道错过了六十岁就连消费型的医疗险都可能买不上了。


倘若六十岁之前能买个医疗险,年年续保也可令人稍稍安心一些,不至于如此遗憾,毕竟我们能买得起保险,买不起高昂的医疗费。




很多人对于保险的抵触,大多都是“听来的”!也有很多人对保险非常认同,因为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但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一定是最有效的!


可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眼见为实,那么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事情摊在自己的身上,那还来得及去做准备吗?是否还有机会再去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冲击吗?

几十年时间,讲述我与保险那些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