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自费也好,单位福利也罢,定期体检已成了寻常事。
体检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治疗,自然是件好事。
保险意识强的,查出来些小毛病,就想着早点把保险配好,把风险转移掉。
这就是保险中所说的逆选择。
所谓逆选择,是说保单合同签订的双方,任何一方在具备了天然的信息优势之后,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获利行为。
保险的特性容易让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差或危险性较大的人,积极投保,身体状况健康或危险性较小的人,不着急投保。
最常见的就是甲状腺结节,如果你知道自己已经有了这个病,但是保险公司还不知道,那么这时候投保重疾险,你就是具有先天的信息优势。
因为保险公司在定重疾险保单价格的时候,是默认投保人的患病概率与大众人群一致,但是如果你现在已经检查出来甲状腺结节了的话,后面潜在癌变的可能性肯定要大于其他普通人群。
这时候,如果你按照普通人群的费率购买保单,相当于就是占了保险公司便宜。
公司组织的体检,保险公司能不能查到记录,这个还真不好说,有的体检机构就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如美年大健康与平安,而有的机构目前还是对客户信息保密。
但是如果是在医院体检,特别是使用了本人身份证、医保卡的,那么就肯定是留痕留底子了,想要蒙混过去,就不太行得通了。
逆选择并不违法,保险公司在理赔勘察的时候,要以证据为准,在没数据留痕的情况下,你不说也没人知道你的逆选择行为。
保险公司控制逆选择的方法是对不符合条件者不予投保,或者有条件地投保。
事实上,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对所有不符合条件的投保人一概拒保。
毕竟体检普及之后,即便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大多会查出点小毛病,如果要求全标体,符合条件的投保人怕是也没有多少了。
这时候,保险医学出场了,那就是核保。
核保是保险公司控制业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人的健康可能发生和所发生的危险事故如医疗、疾病、伤残、失能等进行综合评估,确保保险双方都是公平的。
通过核保,保险公司可以判断被保险人投保时是否存在影响其死亡率和发病率的风险因素,从而保证不同的风险体能够按照不同费率水平和条件进行承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除外、加费。
这样一来,保险公司既接受了投保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保人的逆选择,降低了自身风险。
那到底什么是保险医学呢?
普通人对医学的理解是:生病、吃药、看病、受伤、手术、住院。
这被称作临床医学,和我们的健康紧密相关。
临床医学的目标是治疗患者的疾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因此,对于一些对患者来说没有不适感的小症状和异常结果,医生往往采取动态观察和保守治疗为主。
保险医学就不同了,在条款合同里面的疾病理赔定义往往是很严格的。
即便这个病不会危及生命,只要符合保险条款,保险公司都需要进行理赔。
理赔标准高于临床,自然核保标准也就水涨船高,相对临床医学来说要提高不少。
保险医学是将医学理论与保险实践相结合并为保险服务的一门边缘性科学,它涉及到保险学、临床医学、金融学、统计学、法律等学科。
保险医学的目标是维护保险的公平性,用于精算、核保、理赔等各个环节。
比如为什么年龄越大保费越贵,当然是因为年龄越大死亡率、发病率越高。
还有某款百万医疗险0-4岁孩子的一年保费是766,5岁就变成400左右,这也是因为婴幼儿免疫力差,生病住院的概率要大。
这都是保险医学发挥作用的结果。
了解了这些以后,大家对于保险公司获取被保人疾病信息的方式,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了呢。
去医院看病,医生会问患者哪里不舒服,患者可能会把好几年前的相关症状,一五一十的全说出来,还生怕说的不严重,医生不当回事。
毕竟告诉医生充分的健康信息,是有利于治疗的。
但是在保险公司要求投保人进行健康告知时,为了获得最大的保险利益,必然会有投保人不十分配合,出现隐瞒病情的情况,甚至恶意骗保。
也就是说,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只通过核保,是不能杜绝逆选择的发生的。
于是就有了理赔调查。
根据法规,全国医院的电子病历记录至少要保存15年,并且保险公司如果要调取数据的,医院需要配合提供。
至于体检,出于隐私保护考虑,很多体检机构的数据是不联网的,保险公司能不能查到,需要给体检机构打电话确认。
除了医院的就诊,投保人名下的医保卡在药房开药的情况,在当地的医保局数据系统里面,都有详细记录。
全国各地的医保局,对于数据记录的详细程度,各有不同。
有的地区对于个人账户的开支是不记录的,有的是记录消费金额但不记录药品明细,有的是全部都记录。
把医保卡给爸妈去药店开药,尤其是经常开降血糖、降血压的药,保险公司以后在理赔的时候,查到了就会很麻烦,对方会怀疑是不是你自己偷偷在服用。
毕竟,这种药在体检之前吃,是完全可以影响体检指标效果的。
目前只有个别公司会接受有医保卡外借的投保人,进行人工核保申请,但大多数公司直接say no。
说到底,保险医学是为保险公司利益服务的。
最后,给大家2点建议:

体检查出毛病,不告诉保险公司行吗?
扫一扫手机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