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外汇市场

零售外汇的行业历史

对全世界而言,零售外汇行业都是一个新兴领域。上世纪90年代,在普通民众的眼中,外汇还是个陌生事物。当时的外汇金融产品,只包括一些外汇合约,品种单一简陋。

从2001年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意识到互接网和电子交易能够产生巨大的商机,立即顺应潮流,开发交易平台、发展零售客户,成为这一行业的赢家。这些公司以FXCM、美国嘉盛、OANDA和SAXO BANK为代表,它们提供的外汇点差通常比主要做市商银行要低。大型银行却对这波科技浪潮催生的外汇零售行业反应迟钝,在和上述外汇交易商的竞技中,落于下风。

但是,在外汇零售行业的创建中,这些大型银行却在幕后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们多在批发银行间市场上活跃,在观察了以FXCM、美国嘉盛为代表的零售交易商的运营模式之后,这些大型银行认为与这些零售交易商建立起合作关系,对增加这些大型银行的流动性和造市机会是有帮助的。这样,这些大型银行就把交易商视为中间人,外汇交易商通过电子平台,向客户提供外汇报价,通过在线开户、线下培训等方式培育客户,成为连接客户和大型银行的中间桥梁。

也有一些银行不甘人后,开始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芝交所’)提供流动性,当主流的外汇交易方式开始向电子交易转移时,它们成为了主导参与者,芝交所的交易量也呈日渐增长之势,2007年4月,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达到了500亿美元,而在2001年4月,只有区区60亿美元。而在外汇市场剧烈波动的2008年8月,日均交易量达到了900亿美元。

外汇市场的明显特征是“有行无市”,这意味着没有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中央外汇交易所”,因此,在统计零售外汇的交易规模上,我们也就无法获得权威数据,因此对交易量的估值也就有所差异。UBS,是一家成立较早的零售外汇交易商,据其评估,在2007年,外汇零售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为500亿美元,并且每年正以30%左右的速度继续扩张。

虽然难以确定美国零售外汇市场的交易量,但芝交所数据可供参考。根据Derek Sammann, (芝交所外汇产品运营部工作人员)的观点,每天,零售外汇约占20%的份额,这相当于日均180亿美元的交易量。美国投资者的外汇展期头寸约占60%,所以,可以合理地推测,美国零售交易客户为芝交所贡献了日均110亿美元的交易量。

但是,在现汇市场上,如何评估外汇交易商的交易量却是个棘手的问题。目前,共有FXCM、美国嘉盛等26家外汇交易商在美国国家期货协会(NFA)注册,据估算,它们的交易量明显高于芝交所的零售外汇交易量。

大型金融机构进入零售外汇市场

花旗银行正向符合资质的注册交易咨询商推广CitiFX Pro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这些交易咨询商将通过花旗的交易平台,管理外汇交易账户。花旗银行与基金经理签署协议。CitiFX Pro还推出了IB(经纪商)发展计划,并且已经在处理IB申请事宜。

银行其推广地区包括亚洲国家、欧洲和中东地区。在此之前, CitiFX Pro只覆盖到美国和中国香港。花旗银行的一位官员说,他十分看好交易平台的前景, "我们预计,在明年的头6个月里,我们的零售外汇业务将在许多国家生根发芽,这着实令人兴奋。 "

2007年秋,德意志银行通过其零售平台(DBFX)推出管理帐户。德意志银行透露,管理账户项目运行平稳,为DBFX贡献了30%的利润,涉及德意志银行20%的外汇客户。其余的属于个人帐户,一部分交易者是通过德意志银行的IB开户的。

德意志银行的官员说,德意志银行特意放缓了IB业务,以确保能够寻找到符合规定、信誉良好的金牌经纪。在IB管理方面,德意志银行已经在中东地区取得了成功,在中东,20%的客户是通过经纪商介绍的。但在其他地区,通过经纪商介绍,在DBFX开户的客户不足5% 。这位官员说,从2006年5月至2008年底,DBFX零售平台已经在81个国家推出,并在56个法律条件允许的国家开展了管理账户业务。

中国零售外汇市场的特色

在中国,又称客户市场,特指银行与个人及公司客户之间进行的外汇买卖行为及场所。银行在与客户的外汇交易中起着中介作用,一方面从客户手中买入外汇,一方面又将外汇卖给客户,从中赚取外汇买卖差价,也是银行对客户提供的外汇服务业务,是外汇市场存在的基础。交易客户主要是企业、进出口商、个人等,由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与银行进行外汇买卖,构成了外汇市场的基本业务。零售外汇业务主要包括:银行与个人及公司客户之间进行的外汇交易,包括货币兑换、进出口结算和外汇买卖。个人、企业通常与银行直接进行交易。客户市场以零星交易为主,没有最小交易金额限制,每笔交易较为零散,交易量比较小;交易成本比较高,买卖差价大。(亚汇网 任海)


零售外汇市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