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成因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几何式的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货币流通量也逐渐加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超额的增长,截止到2012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2为92.5万亿。

  我们以中国经济境况比较成熟的1990年为基期,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货币供应。

  从建国到199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3万亿;截止到2012年6月末,中国的M2为92.5万亿,短短22年间增长了近60倍,折合成约14.5万亿美元。而1990年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为3.28万亿,截止到2012年6月末M2余额为9.99万亿,增长了2倍多一点。通过对比发现,22年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比美国多出了46%,但经济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说明中国的货币供应远远大于实体经济的需要。从名义上讲,中国的人民币币值不是被低估了,而是被高估了。下面我们就重点的分析一下是什么引起中国M2这么大规模的增长。

  货币理论告诉我们,货币是银行创造出来的:首先是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可以来自商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也可以来自央行购买政府债券、外汇等。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其次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比如,当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R)时,企业A把10万元(D)钱存入银行,银行必须把2万元存入央行,8万元可以贷款给企业B,企业B向企业C支付货款8万,企业C又把这8万存入银行,银行到央行存入1.6万元,又可以将6.4万元放贷……如此循环往复,理论上,银行共创造D/R即50万元货币。因此,货币创造乘数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

  用这套模式来解释中国如此之大货币供应量,显然很难令人信服。我分析认为中国M2大规模的增长,是分阶段的完成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对外贸易顺差导致了大量的外汇存底,并且外汇管理还是最初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导致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并通过银行的创作功能使M2余额急剧增加。虽然央行采用提高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进行对冲操作,但是由于对冲的时效性,还有5.5万亿的货币没有对冲掉,这5.5万亿的基础货币通过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是中国M2扩张的本质原因之一。

  2008年全球经历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导致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以土地等资产做抵押,向银行大肆借贷,从而使2009年中国M2增长率从2008年的17.8%跳升至27.7%,加速推升了广义货币余额M2的大幅增长。

  中国的城镇化和土地的招拍挂,使土地资本化率越来越高。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4万亿元,2010年则达到2.9万亿元,而2011更达到了惊人的3.3万亿,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70%以上。

  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M2如此大的今天,居民的实际财富其实处在一个不断缩水的通道中,财富不断被稀释,通货膨胀不断。如何跑赢膨胀并且跑赢M2,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货币的购买力是时下民众关注的热点。要实现这一目标,选择好的投资标的是关键。

  在股市低迷,房地产限购调控,基金缩水等大背景下,贵金属投资无疑是对抗通胀、实现保值增值的最佳手段。其国际化的交易模式、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对投资者来说无疑是良好的投资机会。

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成因分析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