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理财已经不适合大多数人投资了

p2p理财已经不适合大多数人投资了 P2P


一.

大家都知道,这段时间很少写网贷的文章,因为可写的内容实在不多。

要么是大公司发财报,收购或者增加注册资本。

譬如宜人贷,改名为宜人金科;

收购了道口贷这家平台;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报。

譬如广信贷,公司注册资金增资至5亿。

他们家,最近因为增加了注册资本金,第三方支付通道划扣异常等等原因,有的借款人听到平台传负面出来,恶意欠款不还,导致近期回款到账有延迟。

不过在投资见面会上,广信方承诺7月20日,散标、赚赚PLUS、轻松赚款都会恢复到T+1回款兑付。

到底如何,一周后我们再来看。

宜人贷的话,公司构架差不多已经稳固,CEO更换我个人倒不觉得短期有大问题。

要么是小平台清扫出局。

譬如杭州一家汽车金融平台:米金社,前几天刚宣布良性退出。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这家2015年成立的平台,规模既不大,做得又低调,按理说退出也激不起什么浪花来。

但米金社CEO这时发了一封公开信,我摘一句重点出来——杭州几乎所有平台都不存在备案一说。

这几乎就是在暗示杭州平台一个不留。因此一下子在圈内刷屏了。

二.

其实类似“程度”的消息,圈内圈外我听过好几个版本、好几个区域的说法。


特别是在网贷雷潮期,杭州作为互金行业的集中地,是出现问题平台相当多的城市之一,一时间人心惶惶。

当然,这些说辞无从查证。因为不会有官方愿意这么说。

虽然监管介入要降网贷的行业风险,可大方向大基调始终明确的很——


一直是要稳妥、有序的去化解风险,多措并举推动良性退出,或降规模、降新增,或转型。


网贷平台,全体拼老命了。

从平台角度来看,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继续将业务往合规方向发展。譬如转型成助贷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和网络小贷公司;

另一个则是选择主动退出行业(既不占用经侦资源,又不至于激烈暴雷)

凡事不能太过激烈,稳字当头。所以这种明话监管爸爸是不会背锅的。

监管不主动搞爆破,可网贷机构活下去也着实不易……行情持续走衰下,各家当下的处境基本都是夹缝里谋生存。

一则,去年暴雷潮开始,行业大环境持续恶化,投资人信心严重不足;

二则,监管要求不断进行“三降”,压缩业务存量,维持经营尚且艰难,这样的平台太多了,不用列举;

我始终认为对投资人而言,平台能活着、持续运营,对回款总是更有利的事。

三则,政策持续不明朗,但平台合规成本却一直很高。

四则,大部分借款人还款意愿在降低,主观上存在恶意逃废债的行为,催收回款进度困难。

线下无法人工合理催收,否则就是一口套路贷、涉黑的锅往头上扣,谁敢去碰?

所以如果要说今年最大的问题,平台爆雷可能还在其次,关键是逃废债俨然逃成了风气。。。

草根玩家在慢慢出局,最后可能留几个巨头就够玩了。

关于备案,去年下半年我还是信的,但现在我劝大家也别期待了。

国家现在已经不提备案了,口吻已经从原来的备案,改为“可纳入监管”的提法了。

也就是说,机构成熟了,先给你纳入监管管着,但可不是给发牌照,更不意味着是任何背书。

那么在行情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随着场内资金不断减少,留下来的平台既需要资产端盈利能力比较强,还得能吸引传统金融机构来买自己的资产才行。


不仅要有金刚钻,还得非常会揽瓷器活儿。

三.

我瞅了瞅官方近期发布的几个网贷数据,也可见一斑——机构数量、资金存量、投资人数量都是大降。

网贷机构降到了700家左右,之前巅峰时期可是有两三千家;

资金存量下降了27%;

投资人数更是大降75%,降幅还是挺大的。

这个数据,至少说明以下几点:

1)目前的700多家平台,大体上存在的问题是不合规(期限错配等等)以及资产质量较差为主,而非诈骗为主。

2)不管承不承认,P2P都正在成为愈加小众的投资渠道。

不再是“适合大众”的投资品,以后总体盘子,可能也就几百万人差不多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极度厌恶风险的宝宝不要再考虑P2P;选择留下的成熟玩家,今年也不要重仓,上点心,控制好网贷持仓比例。

还是那句话,现下已经不是网贷的好年份,猥琐点没毛病。

p2p理财已经不适合大多数人投资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