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会被一刀切吗?

最近听到一些耸人听闻的风言风语,比如“某地监管发话,X省XX月后,一个平台都不留。”“除某地之外,其它地区网贷平台一刀切”。

01

作为出借人群体的一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些传闻呢?理性来说,我认为加速清退是确实存在的,“三降”也是今年监管工作过去半年和未来半年的重中之重,这是明面上的话。但所谓“一刀切”,实在是过度解读,贩卖恐慌了。


那么中立客观的信息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像下面这条消息比较可信:


“7月24日媒体传出,上海市金融办召集各区金融办开会,提及今年9月底要把网贷余额再压降一半到1000亿元的规模,最后只会留下20家左右平台。”


首先,它是“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的落地指标,跟监管要求一脉相承。


我们清楚监管工作的根本目的,第一肯定是“降风险,护秩序,维稳定”。这点是做整改要三降,包括之前出台108项规定,要求实缴增资,要求风险准备金等等的原因。


第二个是普惠金融还是要发展的,这是不会一刀切的原因。国家经济要发展,要和美国打贸易战,必须以有活力的经济作为支撑。怎么保证经济活力呢?不仅在于央企、国企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促活民企私企,甚至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生产消费力的拉动,后面三个总结起来,就是要发展普惠金融。


而P2P是最能推动普惠金融活力的发动机。像有的平台做小微企业贷,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帮助小微企业发展。有的平台做车贷、做消金、做个人信贷,就是拉动个人生产消费,促活民间经济。这符合国家近年发展方向,尤其是处于衰退周期的当下经济环境。


P2P致力普惠金融发展,一刀切对谁都没有好处。

02

P2P会被一刀切吗? P2P


还有人说,P2P从2016年说整改至今,3年过去了,备案却一次又一次的延期。这是不是也证明所有P2P平台都无望了呢?


其实我们现在经历的都是别的行业经历过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大洗牌。比如信托业从1982年至今,经过了6次大整顿,整顿期也是信托业的信心阵痛期。


第一次在1982年,国家开始严格限定信托公司的成立权限。


是不是感到熟悉,2017年12月,P2P监管下发《关于做好 P2P 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强调,2016年8月24日以后新设的机构都不予备案。然后今年4月网传备案文件,有要求实缴金额和风险准备金。作为平台基本门槛。


第二次在1985年,国务院要求停止办理信托贷款和信托投资业务,已办理业务要加以清理收缩,次年又对信托业的资金来源加以限定。


第三次在1988年,人民银行开始整顿信托投资公司。第二年,国务院针对各种信托投资公司发展过快(高峰时共有1000多家),管理较乱的情况,对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整顿。此外在90年代直至21世纪的头10年,国家对信托的大整顿也没有停止。


对信托的清理整顿,跟今日P2P的“三降”也很像。1999年,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对239家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全面的整顿撤并。此时,信托由1000多家剩下两百多家。直至目前,信托牌照只有71张,正常经营的信托公司仅68家。


从信托的发展之路对比P2P,当初都是千家以上级别,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大整顿,信托的整顿持续30年,从千家整顿至几十家。P2P从两千多家整顿到现在八百多家,也才整了3年,可见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终结果如何呢?现在的信托管理规模很大,在国计民生中低位不可或缺,机构也以数量少而精大公司存在着。P2P将来也很有可能将淘汰90%的平台,最后剩下几十家大平台。


总体而言,P2P当下处在高速清退期,毫无疑问会有大批平台离开行业。但会不会一刀切,全部清退呢?因为P2P对普惠金融的巨大贡献作用,使得国家不会这样极端。而P2P这几年所面临的大整改,也是前人走过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必过于悲观。

P2P会被一刀切吗?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