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内容平台的供需关系


在琢磨产品的时候,我突然悟到了一点供需平衡之道,赶快记录了下来,主要从这几部分简单展开:

1.供需关系的发展

2.供需关系的”鸡生蛋“问题

3.供需流动的效率

4.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1.供需关系的发展

在我的理解里,供需关系不止供给和需求两侧,还包含连接供需的方式。

在PC时代,内容供给少,那时候还需要自己搭建网站写blog,门槛比较高,是少数极客们做的事儿;同时,内容需求也不旺盛,那时候上网的人都是 early adaptors(这个模型来自Roger的创新扩散理论,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这部分用户上网的目的性非常强,所以搜索是大家最常用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大部分问题。当然,编辑推荐也是方式之一,由运营人工给你挑选内容,这样的方式其实是低效的。


聊聊内容平台的供需关系 自媒体


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手机端方便随时随地记录想法,也出现了 140-character 的twitter 和微博这类产品帮助大家发声,碎片化内容开始增多。但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里,内容也开始变得良莠不齐,什么样的人都能表达,所以在段子手出现的同时也看到了键盘侠;与此同时,需求也开始增多,但是供需两端的匹配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这张互联网,仿佛孩子进入了游乐园,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而大家也猛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信息,到底要看什么?我感兴趣的内容在哪儿?不仅是PC时代留下老网民,新入网的朋友也对这种状况一脸懵逼。


这时候今日头条昂首挺胸地走了过来,它的解法是无敌的:算法推荐,我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我也知道你对什么感兴趣,跟我来就行了。

社交推荐也是威力无穷,因为我们总会好奇朋友在做什么,在关心什么,他们在看什么,生怕错过什么(Fear of Missing Out)。

微信里的看一看,以及微信读书(微信读书可以改名成微信阅读了),电商产品拼多多的拼小圈,其实都是想做“社交推荐”这件事儿。

至于社交推荐有没有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呢?(也就是供需的匹配效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2.供需关系的“鸡生蛋”问题

对于内容平台这样的双边市场,总会出现这么一个问题,“是先有内容生产者,还是先有内容消费者?”,像极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

但它的答案比较简单,内容消费的基础是内容。内容从哪儿来?

所以内容生产者对于平台来说非常重要。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来这儿?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呢?


更便利的工具,降低他们的技术成本,这只是原因之一。

给画饼,他们能得到更多的曝光,能够打造成知名IP,这也只是原因之一。

而更多的人都是看到了平台潜在的盈利机会,即怎么能让我更快地赚到钱。能让我赚钱的话,即使工具不好用,即使粉丝不多,我也会来的(所以便利的工具和粉丝数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内容平台在一开始就得思考,如何让生产者在这儿赚钱,或者,如何能够通过平台赚钱。

想到的一个例子是知乎,虽然它的各种知识付费的尝试看起来都不太成功,也并没有帮生产者赚到多少钱,但他们通过知乎导流到私域,再进行转化变现,这种“管道工”的活计也让中腰部生产者对平台产生依赖,具有粘性。

再说一句,一般来说,平台内头部生产者,中腰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比例大概是1:9:90,所以我们能通过上述方式“骗”到那 9% 和 90% 的人,再以此撬动那个 1% 过来(大概是“游戏里所有的非付费用户都是付费玩家的NPC”这样的意思?)


3.供需流动的效率

平台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两端的活跃,也来自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流动的效率。

在供大于求的时候,供给侧的生产能力是过剩的,内容可以获得的曝光变少(想象一下一堆人在排队等着打饭,但我们再能吃也只能吃下两道菜的样子)随之而来的转化也就更低,那么供给侧会受挫,生产意愿会下降。

这让我想起了b站在疫情时候暴增的投稿量,up主纷纷抱怨审核好慢,这是生产能力溢出的表现(当然,这种情况不大可能持续发生,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持续生产的能力,特殊时期也总会过去,也会有人被“长长的队伍”给劝退)

而供小于求的时候,需求端的消费意愿没办法得到满足(想象一下刷抖音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视频,还都用的同一种配乐,你会不会觉得很腻)得不到满足怎么办呢?勉强看看老的内容,或者直接去别的平台,用户的活跃度会大打折扣,用户甚至会流失,流失到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的状态。


4.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平台的供给主要关注两个方向:平台能否提高供给端的效率,让供给端赚钱供给能否大批量供给,且不断接近于无限量供给。


经济学里有一句话: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例子,网易云音乐。

勇敢地杀入红海,以乐评、UGC歌单和个性化为核心抓住了一批死忠用户,拿捏稳了用户,走入了音乐市场的第一梯队。

确实满足了短期内用户的需求,但从市场来看,长期的增长是靠版权拉动的,这大概说的就是“周杰伦能拉动15% DAU” 吧。


最后,社交产品其实也能从供需关系的视角来看,双方进行信息交换,不断在心里把对方这块拼图拼完整。和内容产品不同的是,每个人都既是供给方又是需求方,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人和人其实是平等的(即使我们可能存在社会地位和身份上的不同)。但在内容产品里,二者的关系界限是分明的(比如我们能看到平台那些“讨好”生产者的行为,比如平台基本都会有专门的KOL运营)

(快学赚网整理的原创文章,有版权,禁止搬运,本站自媒体栏目链接:http://ragjj.com/zimeiti/)

聊聊内容平台的供需关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