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银行理财也未必安全

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有哪些?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很多银行都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到期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各种银行理财产品问题曝光,难免让人生疑银行理财也未必安全,接下来就看看那些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

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银行理财也未必安全

 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一:“黄金理财”暗藏猫腻,平安银行180万元“理财”亏掉179万。

据沈阳晚报报道,2011年4月,青岛平安银行南京路支行的VIP客户王女士在理财经理薛莹的推荐下,购买了“聚金宝”理财产品。王女士说,当时薛莹表示要“推荐一款比任何产品收益都高的产品”,而且还承诺每年10%的收益,即使出现亏损,仍保证支付不低于每年5%的收益。随后,王女士与薛莹签订《委托理财合同》并与银行签订《深圳发展银行有限公司贵金属交易交收代理协议书》之后,将180万元交由薛莹管理。“刚开始收益挺不错的。”王女士表示,头几个月盈利96.6万元,她也按照《委托理财合同》,将约定的分成划到薛莹指定的个人账户上。好运没有持续多久,9月份,王女士查看黄金交易账户时,发现账户中只剩下了1万余元,亏了179万元。操作过程中,一家所谓的银行合作伙伴——北京恒紫金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也浮出水面。王女士说,她给薛莹的71.28万元的分成,汇给了一个“别志平”的户头,而别志平,正是恒紫金的总经理。

理财提示:王女士的代理律师认为,所谓的《委托理财合同》首先就是不合法的。《委托理财合同》体现了薛莹、恒紫金与用户之间的操盘关系,也体现了双方的侵权关系,表现为私下保本、保收益的方式招揽客户从事黄金T+D交易。而这正是金交所章程和规则明令禁止的银行及从业人员的行为。

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二:100万买光大理财亏9%,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据齐鲁晚报10月22日报道,市民王女士在讲述她的一次银行投资理财经历时表示,因为认购起点较高,去年她和几个朋友一起凑了100万,购买了光大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结果一年后到了期,100万只剩下差不多91万,亏了9%。当时光大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跟她讲,收益率比银行利率高得多,最高可以达到10%。王女士表示当时并不知道知道收益和预期收益的区别,如果当初银行告知这款理财产品可能会存在9%-10%的亏损率,她和朋友是不会买的。“买的时候一个劲说好,说收益高,等到了期,赔了,就没人管了。”王女士说,在他们的资金出现大量亏损后,当初的承诺完全不管用了。

理财提示:业内人士介绍,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所讲的收益和收益率都只是不确定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收益率”。也就是说,收益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市民一定要明确二者区别,并认真阅读合同上的风险介绍,不要被所谓的“高收益”所迷惑。

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三:工行理财产品惊现16%亏损,被质疑误导投资者。

据广州日报2月8日报道,2011年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最赚钱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摆脱不了亏损命运。2月7日,记者从工商银行内部人士处证实,2012年1月30日到期的一款非保本浮动型高端理财产品(编号PZ1001)到期累计亏损16.45%。据工商银行理财部门业务经理向记者透露,该产品主要出现问题是管理运作方面。“该产品主要通过外聘的顾问团队对特定证券投资信托计划进行配置,因此产品投资组合并不是工商银行自身管理团队完全管控。相对而言风险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该经理坦言。

理财提示:业内质疑,该款产品投资顾问团队风险管理的信息透明度有所欠缺,因此存在误导投资者的嫌疑。理财分析师提醒,投资方向是投资者阅读产品说明书时的重点。它可以作为衡量银行投资理财产品风险的一个指标。

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四:亿元渣打理财产品竟亏5000万,财富增值变身财富绞杀。

据深圳特区报5月14日报道,总价值约1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5300万元的亏损、打官司花了1200万元、耗时3年……这看似戏剧般的情节却是日本上市公司SOFTBRAIN集团创始人宋文洲的经历。2008年,宋文洲在渣打银行购买了四款累计金额高达1亿元的“境外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票据理财产品”。两个月后,因发生金融危机,宋文洲要求赎回,但被银行拒绝。2009年6月,宋文洲将渣打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双方合同关系并赔偿本金。经过三年拉锯并付出1200多万元费用后,2011年7月,法院终审判决渣打银行违约,宋文洲获赔5300余万元。

理财提示:“千万不可迷信外资银行,也不可轻信客户经理的口头承诺,不要去碰自己不懂的产品,一旦出现问题,要注意搜集证据。”这是5月7日宋文洲在网络访谈时,向网友传授的关于购买理财产品的“维权心得”。

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五:六旬翁买理财产品亏损三万,要求恒生银行赔偿。

据金陵晚报8月9日报道,魏先生去年在恒生银行买了一份理财产品,他回忆,“当时他们给我的说法是,这款是一年期名为‘步步稳’的理财产品,产品的预期收益额能达到8%。当时有个工作人员就跟我说,超过六十岁的人,购买非保本型产品,需要第三方签字,比如子女或者是配偶都可以。”得知这个规定,他决定回家跟家人商量一下,如果家人同意,就一起过来签字。然而刚走到门口,就被工作人员叫住,表示可以通融一下。就这样,魏先生最终买下了31万元的银行投资理财。今年6月份,魏先生再次来到营业厅,“我当初投进去31万元,现在只能取出27.9万元,亏损了3万多元。”魏先生认为,当初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恒生银行就没有遵守自己的规定,存在过错,要求退回自己当时购买产品花费的31万元,并且希望银行赔偿相关损失。对此恒生银行给出的解释是,这属于内部规定并非法规要求。

理财提示:投资者在购买银行投资理财产品时,应该仔细研读产品说明,看银行的一些规定是不是合法,警惕银行规定竟成一纸空文。

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可以看出,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也不低,作为投资人不可轻信客户经理的口头承诺,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去碰自己不懂的产品。还需要认真阅读合同上的风险介绍,不要被所谓的“高收益”所迷惑。

免责条款:

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文中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媒体,不代表网贷天眼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例:银行理财也未必安全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