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投资350家P2P的老司机:我是这样避雷的!

老李是李财师的老铁。

确切地说,是当年一个战壕里拼杀P2P的战友。

他投资网贷不算特别久,3年多,但是走量,前后投了差不多350家平台,快要赶上李财师了。总战绩,扣除掉雷了的8家平台后,综合收益16%以上。

实打实地讲,已经是个靠技术吃饭的老手。

但其实,当初的他也是个对网贷一无所知的小白。

他的几次重大踩雷事故,就是自己升级打怪、提升经验值的重要关卡。

他的身上,浓缩着最早一波网贷投资人的精气神。他的故事里,也许有你的影子。

1.

我真正投资网贷,是从15年下半年开始。刚好那时是网贷的高速发展期。

当时很多平台用红包去吸引投资人,获客门槛很低,比如100元套10元红包,期限在几天到一个月不等。更有甚者,完全不需要投资,只要注册就给体验金,一般在10元左右。

所以,最早投资网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投资者,更多是线上玩儿得溜的冲浪者。最开始投资网贷,我只拿了很小一笔钱,5000块。投得最多的一家平台也不超过1000元。一个月后,我惊奇地发现,拿到的收益有500多块。如果折算成收益率就很吓人。

我后来就在思考,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有这么高的收益?从这会儿开始,就走上了仔细研究平台的路(因为之前有炒股的底子,我会看财报、业务,我是看基本面的,不是看技术线的)。

在那个阶段,其实我还是不会投太多钱,所以一边投资一边研究。

然而就在2016年1月份,我就碰到了第一个雷。平台叫爱定投,实际收益130%多,我雷了1000块。其实,那是我第一次尝试有返利性质的投资,但并不是光看收益闭眼投的。当时平台是拿过融资的,而且股东是从事影视投资的,这两个背书是我投资时很看好的。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资金挪用,那个阶段大家都做资金池。当时也有过兑付方案,有比例的分期兑付。跟今天的兑付方案没有区别。

心得:当时其实刚工作不太久,手里就一点钱,虽然1000块不多,但实际上对初涉网贷的我来说,是个比较大的坎儿。

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仅靠自己的小聪明和研究是不够的,需要多认识一些投资人,和大家一起探讨和研究平台。

仅靠自己一人一力,并且没有明确认知的时候,就应该只做小部分尝试,你所尝试的金额基本上就是你要交的学费。这在股市和网贷里是等同的。

2.

从那次之后,我开始和一些资深的投资人去研究平台,去发现规律。

我们一起做了一个类似于模板的分析。里面会研究平台每天的资金流情况、股东背景、业务模式、担保能力等等,还会扒标(就是线上查标)。

我们总结了一套方法论来评判平台。比如,研究平台的背景,那个时候网贷行业并没有太多权威股东,所以能有国资、上市等等强背书,就是好的。另外,要着重考察平台成立时间,行业知名度,资本实力,投资真实性,股东对外投资情况等。这种方式在那个阶段特别好使,能发现到很多股东的关联关系,自融自担保等等。

再比如说,扒标怎么扒?随便点开一个标的,去查看实际的借款情况,怎么描述的,有什么样的信息是有图有真相的等等。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靠着这本“金刚经”,没再出过问题。我也因此在那个阶段逐渐加仓,甚至把很多股票资金腾挪到网贷投资中来。当时的网贷投资比例占到我70%的资金。2016年整个行业相对稳定,另外我对于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信心大幅增强。当年年化做到了28%,年平均投资金额6万,年底加仓到将近10万,一共投了150家平台,每家平均投资5k左右,一家没雷。

心得:一段时间内顺风顺水,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尤其原来的伤疤也小。用现在的话说,当时心态有些膨胀,风险识别意识开始没那么强。

当年,其实发生了政策改变,824出台,开始对于整个行业有一些硬性要求,比如存管,12条禁令。但当时的我过度自信,并没把存管当回事,再加上进入了一个懂行的小圈子,开始逐渐把重心从自己一个个研究平台,转移到跟随大家一起投了。这就给后面的决策埋下了隐患。

3.

2017年2月以后,我已经比较少和投资人一起研究平台,开始过度相信过去的“金刚经”和小圈子内的老朋友,投平台变成以问为主。

于是就遇上了一个大雷——益金宝,一家湖南的平台,新成立,收益33.36%。我雷了1万,相当于本金的10%。

之所以投这家平台,是因为当时的羊毛体系内惯用的招数“打新”。在网贷里就是尝试投资一些新成立的网贷平台,一方面新平台往往会大幅推广,有大量活动、丰厚的收益率,另一方面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平台刚成立不会很快死掉。

实际上益金宝发生逾期的时候,成立不足3个月。这个雷激发了我对于原有的分析模板的怀疑。我开始意识到,对原来分析的过度自信和依赖,是错误的。比如, 投益金宝的原因是,它是湖南国资参股,标的信披很好,项目来源都是当地国资的中小担保协会,再加上“新成立”的优势。但是,它所有流程还走老一套,不符合新的监管要求,没有存管,充值和走向也是资金池模式。而这个点在原来的模板里没有,我没再仔细分析,就参考他人意见直接投了。

现在回头思考,输得心服口服。

心得:实际上回头分析,益金宝合情合理就该雷,这几个点就应该增补到衡量平台的标准中:1、益金宝有很大线下理财端,在很早前就已经发生了逾期,所以转而到线上做融资去补血,这是很多线上投资人掌握不到的信息,因为它只在湖南当地。2、在那个阶段,没有积极贴近合规的平台,我不以硬指标去分析,而以历史老旧标准去套,就会犯错。应该及时更新信息库,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3、实际的网贷还应该回归到合理的收益。

所以我对自己的投资方向做了一定调整:1、不再随意听信他人观点就快速决定,自己没亲自分析、严格筛选的平台就不投;2、严格控制收益率水平,一般控制在年化25%以内,超过30%的坚决不投;3、对于自己所投的平台,必须具备监管要求下的资质,比如存管等。

4.

我坚持了这套原则大半年,平稳无事。直到2017年10月份,因为快到年底了,我想着尝个鲜,就投了8000块多米金融,实际收益46%。其实已经很久没投高返了,没想到就投了一个就雷了。

当时在网上,投资人有个新名词叫“媒体单”,就是有的平台会和大一点的媒体合作推广,媒体渠道给出的收益往往更高,同时因为大媒体本身是一种背书,所以这种平台很受投资人青睐。

多米金融就是个媒体单,我投的原因很简单:抱有侥幸心理,前半年一直顺风顺水;期限非常短,14天,觉得很快能下车;媒体愿意去承载推广,觉得它受到了媒体的认可;我自己原来有少量的分析,认为短时间内不会出问题;投的金额也不多。

心得:这次踩雷让我意识到,人的贪欲是会恢复的,不是强烈克制一段时间就永久克制下去。同时,网贷行业在这个阶段没有国家主导和监管,最大的内生风险,其实主要就是道德风险。

从那会儿开始,我的投资策略又增加了两条:1、分仓,调整投资比例,在每家平台的投资比例控制在10%以内;2、开始更细地研究运营者内部团队的人,主要看历史从业履历(比如只有互联网经验没有金融经验不行),没披露这些信息的不行,学历太低的不行。3、这阶段我的事业处于上升期,精力时间都不够了,逐渐更关注第三方信息作为参考。

5.

2018年开始,我从宏观上有这么几个感受:第一,房市股市从交易量上萎靡,流动性不足,整个市面上的热钱少,货币宽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二,整个国家去杠杆的决心比较大,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债务危机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三,4-5月对外的层面上还有中美贸易冲突。

当时只是觉得观感不好,所以下意识收缩了在网贷里的钱。但并没有足够意识到宏观经济和网贷的关联性。现在回过头看,这些因素都会强烈刺激到网贷。

所有危机爆发的点,一方面资金是流向不明,这些不明的产业内就包含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另一方面,一部分抱有不良心机的上市公司、国资企业也好,或者刚刚成立不久的“有限合伙”机构,作为投资方,对于网贷平台而言本身就是图谋不轨的。

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性风险,今年生意不好做了,就会导致违约,钱还不上。从真实业务上讲,但凡不能拿到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获得低息资金的企业或个人,往往是相对不够优质的,他们一定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和起爆点。相对而言,这个行业又没有那么规范化,它也是最容易受伤害和出现问题的。

第四,相对于其它成熟的投资人(基金、股票等),网贷投资人更为小白,会导致15年股灾一样的踩踏行为,越雷越不投,越不投越雷,恶性循环。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理性的投资人被沉淀下来,他们知道金融行业就有高风险,网贷就是有逾期,知道这个行业没问题。但到底能沉淀多少自然投资人,沉淀哪些平台,什么时候停止,这就不好说了。但它一定和你有关。

心得:因为感觉到整体环境不好,收缩了在网贷的钱,所以今年没有爆雷。

到目前为止,我的感受是:第一,网贷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一定要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做好足够的风险准备,然后在这个行业里筛选相对风险比较低的平台做投资。第二,网贷作为一个比较小众的投资品种,不要放太大资金比例进来。第三,不管有没有中雷,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定不要想着快进快出地去投资一些冒险的高收益平台,当下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淡定,想清楚了再投资。

我自己现在已经想开了,看淡点,在这个阶段能够保留子弹活下去就已经很不错了。网贷这个行业曾经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好处,只不过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忘记了。在这次的剧烈震荡之后,行业会进入平稳期,过去的那些不成熟的、疯狂的玩法会废掉。在中国,咱们这代从小没经历过财商教育,所以现在要用真金白银去买经验值,最后悟出:对金融,要心存敬畏。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3年投资350家P2P的老司机:我是这样避雷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