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11月19日,百信银行与百度云举办了一场以开放银行为主题的分享会。本文为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在会上的演讲实录,我们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和删减。

演讲主题:开放的时代,开放的银行

我来到这个舞台一看发现没讲台,没讲台就是开放,我可以来回走,还可以走到舞台下面。

我们一直想做开放的银行,我们不再是讲台了。

1

前两天我们跟行里讲这个事,我们客户去B公司的APP上买了一个保险理财,用的是我们的账户,他到A公司的APP上购物,用的是我们的贷款,可能要到T公司去缴费,用的是云缴费。

他跟我们光大银行发生了三次往来,也不知道背后是我们光大银行提供的服务,但是他扎扎实实有了获得感。

我们可能需要品牌,但如果我的品牌能够在我们众多的合作伙伴中有品牌,是否也可以?为什么一定要有光大的LOGO,让终端客户了解呢?

如果B端客户能信任我们,其实也可以,这是一个理念问题。这是我们推动开放银行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

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回顾一些开放之初的东西,其实就是小岗村,它改变了什么?没改变土地,改变的是工作生产的机制,原来大锅饭改成了包产大户。

今天光大银行改变了什么?贷款还是贷款,该审还是审,该催还是催,但技术在改变,关键改变的是理念。我相信银行的这个理念一旦转变,路变的很宽广。

你的客户、我的客户都是大家的客户,对客户来讲是最佳的状态,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追求,为什么到了实践过程中有那么多犹豫呢?

微信和支付宝这两个APP大家都很熟,各家银行都在上面忙活,其实是早期的API,早期的开放银行。只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这个意识,或者即使有这个认识也不愿意承认这个变化。

我们在人家的平台上、利用人家的客户来源,再提供我们的服务,当然在这个开放银行阶段用户还是知道谁是谁,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还是知道的。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对银行的挑战,一路走来,从1.0到4.0。到了3.0的时候,我们能够线上获客,像百信银行等互联网银行的诞生,它能从线上获客,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已经走向了生产力的变革,但这个还不够,我在线上获客,还是在某个银行的APP上完成的,还必须要在当地的银行办业务。

我们开网点的时候经常是开在社区,为老百姓方便,开在写字楼是为了客户方便。我们在线上做业务的时候,你要下载我的APP,才能够获得我的服务,这说明什么?

我们线上业务到了3.0时代,还在沿用传统的方式在进行,以前是线下物理网点,现在是线上APP,其实思想没有改变。

思想没有改变的时候,银行不会有蓬勃的发展,因为你只是做了线上化,你把业务线上化没改变什么,改变的只是工作效率。原来排第10名的银行,线上化之后只是第9名或者11名,其实没什么变化。

2

真正的改变是商业模式。我讲开放的三个基础:技术、模式、理念。

技术只是基础,模式是核心,理念是关键。一旦你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之后,你原来的业务不再是原来的业务形态,它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你的业务量才有可能做的很大。

这种思想机制上的变化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今年年初的时候,大家在微信上看到了很多关于4.0时代的描述,把银行业务融入到、嵌入到生产和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你一定要进入到别人的APP里面,进入到人家的生态圈里面,千万不要想我银行要建生态圈,你们都来吧。其实这不是很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是人家的生活,我们进去;人家的生产,我们进去。

但是要想进去没那么简单,你的系统、你的产品、你的服务能不能有效进去,这对我们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

可以看到,以前我们总说客户、产品、渠道,现在要加一个合作伙伴,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进入到人家的主流场景里面去。

但是你要想进入到人家的主流场景里面去,是不是应该对于客户的态度、对于渠道、业务、产品、数据、设计到技术层面要有变化,你才有可能进入到人家的生态里面去,而不是在外围请人家进来。

就像以前我们做供应链的时候,更多的银行想自己搭个供应链,这就是以我为主的心态。但是这么做存在很大的一个问题,资金流可以控制,信息流呢?信息流没有,资金怎么保证安全呢?

我们到你的供应链中,那么这个供应链就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其实是我们主要的生态场景,这就是需要我们在4.0的时候要有的一些改变。

这里面说到技术、理念、模式的时候,我们要把现有的产品拆开卖,还把现在分散的产品整合了卖。

比如说,就拿账户服务来讲,我们把电子账户的服务可以变成一个产品,但我还可以变成多个产品,比如我们把电子账户的产品切成识别客户、账户本身的服务、资金通道、关于账户本身的冻结、存管等等服务,我可以切成若干块。

我的合作伙伴、我的场景需要什么,就给它什么;他什么都没有,我就把整个都给他。我能不能把产品拆开来卖,把不同的产品拼起来卖,这其实考验我们的能力,既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当然也考验我们的技术。

3

开放银行我们认为这是场景发展的一种延续。我们在谈场景的时候,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但是他在和银行合作的时候还有一些紧张。

前一阵子和一个合作伙伴谈,很含蓄地谈了半天,我说你不用担心,你的场景、我的金融,场景在前,金融在后,这就是我们合作的根本。

你是你的,我是我的,但是你有了我,让你的业务发展更快、我有了你,不用到处找客户,这就是我们的合作。这就是做AI银行的理念,不仅仅是我们银行内部对于开放理念的认知,还在市场上合作伙伴的开放认知,你是你的,我是我的。

我在我们内部一直在讲,场景金融是场景在前,金融在后,你的场景,我的金融,这是一个合作的场景。我们的金融到了这个时代,应该往后站着,金融不是生活的主要。

前两天有一个服务商介绍,他那个金融APP怎么好,如果我们上到他们上边,我们的客户每天都会上到APP上看金融服务。我说我们生活的每天不是为了金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的时候才是生活,如果天天这样看,这不是我们的目的。

在我们API的设计,在嵌入生态考虑的时候,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和理念?同时我们银行的功能,账户功能,支付功能、理财产品、贷款产品能不能标准化、集中化的输出?我们甚至提出对于多渠道的输出服务能不能集中进行?这是我们在业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开放什么呢?这是跟合作伙伴征得客户同意的基础上,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共享数据。

然后这是功能、流程。你要有信心、有勇气成为一个节点,而不是成为所有的流程,这就是API要做的事情。但是就这一点其实不容易,何况你要作为一个银行走出去呢?

这一点恰恰必须要做到,在业务流程节点上的开放,还要创新流程的开放,这样才是真正的API。我们做的API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思想,这是最关键的。

这个价值和意义,前面已经讲了,一个是将给消费者更大的自由,拓展和优化银行的业务,另外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多种途径。

4

我们希望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提供商,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成为提供商,而且我们一直是这么努力在做的。

能开放的就开放,能输出的就输出。我们每做一个产品的第一想法是能不能送出去,而不是停留在我们渠道上怎么销售。我们的销售是检验产品的流程和用户体验而已,更主要的是出去。

有本事就出去,怎么出去是你的办法,滚出去和走出去都可以,但是要出去。

这是我们发展的一个路径的思考,其实现在还是在一个场景化的阶段,因为我们要进入到更多的场景里,然后下面是做一个平台化的整合,因为我们原来做的都在传统的系统上做的一个一个的输出,真的要输出需要更加便捷。

很多银行走这条路的时候,都要走平台化的阶段。我们要把所有的接口开放出去,让更多的人开放到金融服务,也许那个时候的金融服务更加便捷,不是由银行的开放者实现,而是由社会上的开发者实现。

这确实对管理和风险有极大的挑战,但我相信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无非是明年还是后年的问题。

API就是一个商业模式,就是一次新的商业机会。如果技术能力强的企业,技术能力强的金融机构,这本身就是一次商业的机会。我们有企业、API平台、开发者、终端应用等等,都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参与者。

关于思考呢,主要提两点。

第一个是我们的银行在改变。拿手机银行为例,它就是一个渠道,渠道是一个自主交易工具,一个分流的作用,线下100万人,现在线上80万,线下自然就剩20万了;线上99万,线下就剩这1万了,这就是分流的作用,但没有改变整体的盘子。

如果我们进入到别人的平台,或者有幸把自己的APP变成一个平台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引流的作用。这个时候就是商业模式在做变化,它一旦变了,一定有更多的流量了,你的市场份额开始发生变化。

当然,如果你做的更高档一些,银行求生,做到生态的时候,有可能截胡了。因为生态是个复杂体系,是多种机构存在在一起来为一群客户的各种服务来提供的。

所以从分流、引流到截流,从渠道到平台再到生态,这是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对电子渠道认知的一个演进,谁先演进,谁先获得流量。

第二个,我们有客户管理部门吗?用户怎么管?用户是你的客户吗?他不是你的客户,会有价值吗?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API银行开不下去。如果银行的价值没有被建立,用户生命周期的管理没有被建立的话,API银行开不下去的,无论用什么技术开,都开不下去。

说一千道一万,说多不如干多,我们也非常愿意继续开放合作,和大家一起把开放的银行在开放的时代做好。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开放银行: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