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1张

民间有这么个传说:

带病投保无所谓,熬过两年必赔。

说的是《保险法》中的“两年不可抗辩”条款。

对于这个条款的解读,有3个派别。

一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人情派。

这一派往往比较偏激地认为传说是真的,只要过了2年出险,保险公司必赔。

二是一丝不苟的理论派。

条款只限制了保险公司的“解约权”,跟理赔与否无任何关系。

理论上,只要隐瞒告知,就能被解约。

解约了就不存在理赔与否的问题,相当于没买保险。

所以彻底反对钻空子。

三是保守发言的中庸派。

典型的不站队的“聪明人”。

这一派知道纯盘理论说不清,也知道官司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偏向。

于是不把话说死,不支持也不反对,但告诉你有这个可能性。

这三类人都是属于输出者。

作为一个保险自媒体,其实我更像这三类里面的中庸派。

但大多数消费者都不是有明确立场的输出者。

心有存疑,想要一个确定说法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态。

所以明人不说暗话。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结合真实案例的统计结果,最大程度的还原两年不可抗辩的真相。

给大家一个明确、客观的答案。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2张

我们先把理论派的工作做一做,细读条款原文: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3张

看完没什么概念没关系,我给大家梳理一下。

主要有这么2条信息:

1.【故意瞒告知】【过失隐瞒告知】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

但想解除合同,有3个条件:

隐瞒的部分,足以改变保险公司当初是否加费承保或者拒保的结果。

解除合同必须在合同成立的2年内。

解除合同必须在保险公司知情后的30天内。

2.【解除合同】就必不能获赔,另外对投保人的处置还分2种情况。

【故意隐瞒告知】,解除合同且不退已交保费。

【过失隐瞒告知】,解除合同但退还已交保费。

再代入不同角色翻译一下这个条款:

1.对保险公司来说,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是有限制的权利。

你得在2年内自行调查、自行解决、自行举证。

且调查出结果后,得在30日之内行使解除合同权。

2.对投保人来说,隐瞒告知有3个后果。

把保险公司熬到没法解除合同。

合同被解除但退保费。

合同被解除不退保费。

以上3种都不用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

另外,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没有确切的界定标准。

模糊,模糊至极。

看完这个条款,正常人都能明显感觉到:

事件的责任方落在保险公司身上。

保险公司需要主动的规避、举证、解决。

而对于普通投保人来说,似乎冒险的成本很低。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4张

做完理论派的工作,我们再来看看人情派一腔热血偏信的原因。

这就要结合实际的案例统计了。

这两天我仔细看了53份关于两年不可抗辩和隐瞒告知的官司判决书。

结果让我大吃一惊,绝大部分的官司都是保险公司败诉。

两年不可抗辩对投保人的“袒护”效果异常显著。

我随机抽取了一些典型案例整理出来,大家可以看看: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5张

抽样存在误差是一定的,但参考性还是有的。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上文书网看。

看完之后你的感觉,一定跟看完这张表一样:

显然大多数因为两年不可抗辩打官司的投保人,都获赔了。

这句话暂且记着,等会儿再深究。

先来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看看拒赔的都是什么情况。

以表中的案例为例: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6张

主角是50岁的张先生。

张先生在2016年6月给亲人买了份30万保额的重疾险。

两年后亲人因癌去世了。

时间已经过了两年,按理说保险公司没有合同解除权了。

但保险公司做了让步,还是解除合同退保费: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7张
为什么说是让步?我们后面解释。

但张先生对拒赔和解约退保费的结果表示相当不服: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8张

按照张先生的说法,不服合同解除。

但实际上,如果不解除合同,他不仅不能获赔,还什么都拿不回来。

在理赔调查环节,保险公司发现被保人在投保前10天在医院查出了癌症。

紧接着就投保了一份10年期的定寿。

定寿的健康告知中,明确问到了“是否曾被告知患有下列疾病:癌症、肿瘤……”

而投保人的回答是“否”。

这个案例有两个典型的特征:

1.申请理赔的病,跟投保前患有的疾病有明确的关联性。

2.买保险前,被保人在医院留下了确诊记录,保险公司能轻易拿出医疗记录举证。

根据这两点,张先生的行为完全被定性为“恶意投保”。

结果自然是拒赔的。

说白了,就是被保人不如实告知的情节太过恶劣。

要说不是故意的,实在说不过去。

保险公司完全可以直接拒赔,连保费都不退。

所以我在前面说了,解约退费,已经是让步了。

两年不可抗辩在这儿本来就不适用: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9张

官方的判决理由看一下: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10张

其他获赔的案例,往往都无法确切定义成“故意”。

但凡有一点争议的空间,保险公司大都还是赔了。

综上来看:

如果出险的病跟隐瞒的病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或者保险公司没有100%充足的证据,打起官司来,吃亏的大概率是保险公司。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保险知识 第11张

做完前两个推论,有没有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民间传说就这样成真了?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前面放下的那句话:

大多数因为两年不可抗辩打官司的投保人,都获赔了。

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就是有点断章取义。

重点在于:

因“两年不可抗辩”打官司的人≠隐瞒告知投保的人。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假如以1000个投保人为样本。

其中有100个人带着病,都想钻“两年不可抗辩”的空子。

保险公司知道,一定会有这100个人的存在,所以出了以下对策:

1.投保环节,系统全面排查+抽样详细调查

2.投保后2年内,有专门的的团队继续调查。

找到一个漏网之鱼就马上行驶解约权。

此调查团队非常专业和上心,毕竟为保险公司排除了一个危机就能得到不菲的报酬。

3.出险后的理赔调查。

明显不符合条款的,直接就拒赔了。

4.碰到有争议的案件,或者极其倔强的投保人,打官司。

以上四步的效率大概是这样的:

100个狡猾中,有7成左右在第一步就被拒保了。

剩下30个人非常欣喜,自己带病投保成功。

然而在接下来的2年内,30个人中有25个人,陆陆续续被通知解约,毫无反抗的余地。

以为自己笑到最后的5个人,有4个在理赔调查环节收到拒赔书。

4个人中有3个不心虚的,一定要打官司搏一搏。

打起官司来保险公司就弱势了,3个里有2个都获赔了。

还有一个人最幸运,调查环节就没被保险公司发现,没走到打官司这步就获赔了。

这一共3个人,钻到了这个空子。

打官司的3个人,2个都顺利赔下来了。

这个结果就对应了上面那句话:

大多数因为两年不可抗辩打官司的投保人,都获赔了。

但实际上,如果你有钻孔子的想法,你并不会是3个人里的那2个,更可能是100个人里那97个。

这个例子里的数字不是确切的,只是方便大家理解。

能确定的是,保险公司把对抗钻空子的人的力,发在前两个环节

且这两个环节的效率只会越来越高。

经历过大数据拒保的人应该更能体会这一点。

保险公司在这两个环节,宁可错杀也不愿放过一个的态度非常明显。

而打官司的环节,是保险公司不想要,但也不能百分百避免的。

所以这部分的风险和理赔款,保险公司早就算好了,甚至没有太多的挣扎。

过于偏信的人,就是忽略了前两个环节,所以才神话了“两年不可抗辩”的作用。

为什么我不鼓励隐瞒告知,带病投保?

除了行业规范的原因外,更因为我不相信小概率事件。

即使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打官司的人胜算不小,但走到打官司这一步的概率太小了。

再者,保险公司也没那么弱。

坏风气越严重,保险公司宁可错杀的决心就会相应越高涨。

这么下去,对很多投保人真的没有好处。

如果说患病的人可怜,带着侥幸心理投保情有可原。

那么那些只是本本分分想要一份保障,却被保险公司“过度敏感”的风控系统拒保的用户,又该找谁诉苦?

再说打官司吧。

都说法不容情。

但从不可抗辩条款里,我读出了中国的一句有人情味的老话——不知者无罪

如果对不知者的宽容之心,被越来越多的利用和曲解了,受害的是真正该被宽恕的人。

最后,连不知者都不再被原谅了。

两年内不可抗辩条款怎么解读?巧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真的能赔偿吗?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